我国有14亿多人口,9亿多人常住在城镇,近5亿人在乡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顺应人口流动趋势,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新征程上,各地应更加深入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以全面深化改革精神不断健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机制,高效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深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城乡产业的协同发展,以融合驱动实现城乡“双向奔赴”。
破障碍建机制,促进“软硬联通”。优化城乡要素配置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于增强城乡融合发展活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务之急是打通阻碍城乡要素自由流通的堵点、痛点,实现两者的“双向奔赴”。一方面,要抓好“硬联通”,不断提升城乡之间路网、电网、水网、互联网、能源网、商贸网等的一体化水平,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与城市的连接连通,推动农村商贸、交通、物流等领域基础设施相互衔接、高效应用,推进标准互认、服务互补。另一方面,还要强化“软衔接”,不断优化城乡流通规则和标准等一体联通水平,完善农村流通标准体系,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关系更趋协调,城乡差距持续缩小,在双向奔赴中实现共同繁荣。
着眼县域切入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县域是农村地区基本行政单元和经济实体,县域生产力发展程度决定了县域经济的实力。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更好发挥县城连接城市、带动乡村作用,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聚焦乡村振兴的短板,破除阻碍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县域综合服务能力。以县域为载体,推动县域范围内城乡产业融合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做实做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制度设计,让优质教育、养老、医疗资源通过机制保障有效向农村延伸。努力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落实优先发展政策,激发融合内生动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是重点。要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城乡产业互补互促,形成城乡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着眼协调共进,规避产业和城镇发展之间存在的“时间上不同步”“空间上无互动”等问题,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中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在城乡产业中的广泛应用,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要素聚集整合,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要不断激发农业农村的内生动力,通过产业政策的支持,让乡村的每寸土地、每处山水、每项特色产业都充满魅力、产生价值,进而改变农村被辐射、被输血的命运,让农业农村在经济发展格局中激发动力和活力,城市与乡村互为市场,携手并进,持续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不断推动农村在城乡融合中迸发新活力,促进城乡居民更公平地享有改革发展成果。(久泰平)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